2025年10月25-26日,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在南京河海大学举行,博彩网 承办了第13专题“河湖水沙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王媛院长致辞,冉启华副院长主持,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学者,围绕“河湖水沙运动理论与实践”、“河湖水沙冲淤与河床演变”、“河湖生态调控调度与治理”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清华大学钟德钰教授带来了题为“水沙动力系统的最小约束原理与应用”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水圈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理论——最小约束原理,并将这一核心理论应用于全球水循环、空中流域拓扑、极端降水热浪机制、亚洲水塔变化及碳汇评估等关键过程,揭示了水-热-碳耦合的内在动力学规律。成果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更为国家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与碳中和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前瞻性的决策支持,展现了重大的科学价值与应用潜力。

武汉大学夏军强教授和程亦菲博士报告了“不同时空尺度下黄河下游冲淤平衡的输沙阈值研究”,基于断面地形法冲淤量数据,修正了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主要控制断面的输沙率,以反映下游排沙比的实际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四十年来场次洪水、汛期、非汛期及水文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下,黄河下游及游荡段排沙比对来水来沙条件与河床边界条件变化的响应。进一步构建了黄河下游河道各类排沙比计算的综合响应关系,确定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河道冲淤平衡的输沙阈值,可为新时期黄河年际及年内水沙优化调度提供参考。

浙江大学郑飞飞教授带来了题为“城市排水管道内部泥沙淤积过程的试验与模拟研究”的报告,研究团队通过精细试验揭示了管道坡度、流速、泥沙浓度等关键因素对淤积形态与临界条件的影响规律,为管道设计与清淤提供了重要依据。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管道淤积模拟技术,突破了传统模型在刻画管内水动力与多粒径输移方面的局限,显著提升了模拟精度与效率,对城市防洪排涝与溢流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工程应用前景。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杨文俊正高系统介绍了“鄱阳湖生态水利协同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揭示了鄱阳湖水生态环境多过程耦合演变机理、构建了基于“生态病征”精准诊断的生态水利新范式、研发了“问题-目标-技术”协同的精准调控技术体系,成果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得到应用,社会与生态效应显著。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向萍正高做了题为“龙刘水库联合调控后黄河宁夏河段洲滩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的报告,分析了1986~2024年黄河上游宁夏河段洲滩的时间变化,解析了1986~2024年黄河上游宁夏河段洲滩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为黄河上游的龙刘水库调度运行、黄河水沙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郑州大学李志伟副教授报告了“冰封期河道交汇处水力特性与河床演变研究”,分析了冰封期河道交汇区的水流特征和泥沙运动特征,探讨了冰盖覆盖度及汇流角对交汇区水沙输移的影响,为冰封期河道的水沙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陈炼钢正高带来了题为“雅鲁藏布江出山口洲滩演变及成因解析”的报告,分析了雅鲁藏布江出山口洲滩的沙洲变化、物源变化、水雨情变化,并预测了潜在大沙年,相关工程为雅下等重大水电工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水沙技术支撑。

河海大学贺蔚教授系统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建筑物水位波动机理与智能调控研究”,研究团队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开展了输水建筑物水位波动机理、输水建筑物水力优化机制、大流量应急输水闸门调度、水力调度大模型等研究,可有效支撑南水北调等输水工程的水流条件优化和输水能力提升。

本次专题会议的举办,为国内河湖水沙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对河湖水沙运动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河湖生态保护调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河湖生态系统治理实践的进一步落实,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图、文/唐立模,许栋,贺蔚,林青炜)

